查看原文
其他

“十四五”时期 上海全民健身工作准备这样做

上海体育 上海体育 2022-07-25

12月23日上午,上海市全民健身(足球改革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全体会议在市政府召开。

副市长陈群出席会议并讲话


陈群副市长指出:“十三五”以来,本市积极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健身设施供给、群众赛事举办、体医养教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下阶段,有关各方要充分认识做好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深化改革创新,加大资源投入,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综合利用等措施,加快补齐体育健身设施短板。要坚持目标导向,提升健身设施管理水平,完善全民健身赛事体系,加强科学健身指导,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要坚持效果导向,完善制度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做好支撑保障,推动“十四五”全民健身重点任务落实落地,不断满足市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


市政府副秘书长黄永平主持会议

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通报本市全民健身工作情况


市民政局、市绿化市容局、浦东新区政府、黄浦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交流发言。上海市全民健身(足球改革发展)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各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各区体育局负责人出席会议。


近年来,本市全民健身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基本建成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社区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体育健身设施持续完善。顺利推进年度政府实事工程项目、重大体育项目等设施建设。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开展。建立上海特色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各类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体育健身组织健康发展。形成较完善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并设立体育社会组织专项资金。体育健身指导惠及市民。启动运动健康师项目,深化“体医养融合”,将全民健身纳入建设健康上海的重要内容。体育健身环境不断优化。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报道,基本建成上海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化服务平台。


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面对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本市全民健身还存在健身设施供给不足、健身指导服务不优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会议透露,下一步,本市全民健身工作将积极落实今年9月市政府印发《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大力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全民健身城市环境。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上海”相适应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6%以上,市民体质达标率保持全国前列,成为国际知名、全国领先、上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力城市。 


统筹发展 健康惠民

上海全民健身工作成效显著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上海的目标,本市全民健身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基本建成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社区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滑动查看更多


《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显示,上海全民健身发展指数(“300指数”)总分从2016年的226.8分上升到2020年的254.4分,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体质健康三方面综合情况良好。截至2020年底,本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5平方米,较2015年增加0.59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45.7%,比2015年提高4.9个百分点;市民(成年人)体质达标率达98.9%,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数量23.8个,共有体育社会组织1282个、体育健身团队57931个。本市先后有90家单位和68位个人、91家单位和66位个人荣获2013-2016年度、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称号。


体育健身设施持续完善。顺利推进年度政府实事工程项目、重大体育项目等设施建设。全面深化“体绿”“体农”“体养”等结合。利用废旧厂房、仓库、闲置用地、商场、楼宇、高架桥下等空间建成了一批体育设施。截至2020年底,本市累计建成各类市民健身步道(绿道)、骑行道总长度1954公里,建成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7556个、市民球场2714片、市民健身步道(绿道)1669条、社区市民健身中心101个、市民游泳池37个、市民健身房186个,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2021年,本市积极推进都市运动中心、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市民健身驿站等新型健身设施项目,提前超额完成年度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共建成市民健身步道107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743个、市民多功能运动场98片。统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和疫情防控,做好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工作。探索“共享公共运动场”“共享健身房”等“互联网+体育设施”管理模式。建成上海市社区体育设施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近2万处社区体育设施“二维码全覆盖”。2020年以来,累计向市民配送体育消费券6千多万元,支持600余家体育场馆开放,领券市民超过300万人次。


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开展。建立上海特色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开放办赛,办好上海市民运动会、城市业余联赛等品牌赛事活动,组织市民参与两届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大力推广群众冰雪运动,为市民提供丰富的体育参与机会,各类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据统计,2016年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举办各级各类赛事9778个、活动8058场,参与人次超千万。2020年上海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创新“线上+线下”办赛模式,举办赛事活动约7100场,共有1093万人次参与。四年一届的上海市民运动会期间,每年举办上海城市业余联赛。青少年、职工、老年人、妇女、农民、军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各类人群的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上海非奥运项目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体育健身组织健康发展。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市市、区两级民政部门登记的体育社会组织1319家,全市体育健身团队57931个,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数量23.8个。本市已形成以市、区体育总会为统领,以单项体育协会和各类人群体育协会等为骨干,以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为基础的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并设立体育社会组织专项资金,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向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体育健身指导惠及市民。将全民健身纳入建设健康上海的重要内容,多方协同制定《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12项运动促进健康重点任务,启动运动健康师项目,深化“体医养融合”,建立上海特色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十三五”期间,本市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2086名,占常住人口比例2.5‰,共完成社区体育服务配送25499场,服务市民约70万人次。2020年全市累计建成219家智慧健康驿站,基本实现街镇全覆盖,引导市民科学健身。2021年,累计建成长者运动健康之家40家。


体育健身环境不断优化。充分发挥市、区两级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报道,打造上海体育文化品牌“体荟魔都”,积极开展“魔都最美系列”评选活动,基本建成上海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化服务平台。2018年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启动《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执法检查,确保全民健身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政府财政预算、政府工作报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四纳入”,并积极制定《上海市体育设施管理办法》《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和政策文件。


天天运动 人人健康

合力绘就全民健身发展蓝图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9月,市政府印发《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成为“十四五”时期全国最早由省级政府印发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滑动查看更多


计划中提出,要积极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全民健身城市环境。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上海”相适应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6%以上,市民体质达标率保持全国前列,成为国际知名、全国领先、上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力城市。


要加强全民健身“四化”建设:一是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市民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体育服务,推进“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高质量全覆盖,基本实现市民人人享有高品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标;二是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发挥标准对于全民健身工作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社区体育等标准;三是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融合化,加强体育与教育、养老、卫生健康、文化旅游、农业农村、绿化、科技等领域融合,推动长三角全民健身一体化融合发展;四是引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化,融入城市数字化转型,推进全民健身管理方式和公共服务数字化,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要落实全民健身重点任务措施:一是增加举步可就的体育健身设施,制定实施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完善“五个新城”“一江一河”以及环城生态公园带等区域的健身设施。拓展市民体育活动空间,到2025年,基本实现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街镇全覆盖,实现都市运动中心各区全覆盖。提高健身设施利用率,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等便民开放。通过配送体育消费券等方式,支持经营性体育场馆公益性开放;二是提供专业高效的科学健身指导,坚持质量和数量并重,到2025年,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常住人口比例不低于2.5‰。开展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科学健身指导,全市每年开展社区体育服务配送不少于8000场。完善市民体质监测制度,不断提高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体质优良率;三是发展充满活力的体育健身组织,构建覆盖城乡、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到2025年,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数量不少于24个。培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等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加强体育健身组织治理;四是开展丰富多元的体育赛事活动,办好上海市第四届市民运动会、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等赛事活动。开展“一区一品”“一街(镇)一品”“一居(村)一品”赛事活动。创办上海社区健康运动会、长三角体育节。推广线上赛事活动新模式。鼓励青少年、职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体育活动;五是促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全面深化“体教融合”,鼓励青少年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掌握2-3项体育运动技能。推进“体医养融合”发展,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实现体育健身与卫生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到2025年,建设长者运动健康之家100家左右。加强全民健身与文化旅游、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融合;六是创新全民健身智慧服务,加强全民健身智慧管理,建立全民健身大数据,推进全民健身信息、数据资源开发和利用。推进全民健身领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强“智慧助老”服务。推进智慧体育场馆建设,提升体育场馆运营效率;七是提高全民健身治理水平,推进全民健身管办分离,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全民健身多元共治,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全民健身的工作格局。加强全民健身法治建设,完善多部门联动的执法机制,保障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文明、有序开展。 


补齐短板 落实措施

健身设施数量持续增加

布局配置更加均衡

开好局,起好步。迈好“十四五”时期本市全民健身发展第一步至关重要。12月6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上海市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明确了本市健身设施补短板的目标和任务。该《计划》由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规划资源局、市住建委、市绿化市容局联合印发。同时,本市16个区全部发布了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和可利用空间目录。

滑动查看更多


《计划》提出到2025年,本市健身设施数量持续增加、布局配置更加均衡合理、资源利用更加充分高效,新建或改建健身设施项目不少于8000个,新增体育场地面积不少于6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计划》同时明确了都市运动中心、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社区足球场、体育公园、大居体育设施等10个健身设施重点项目的建设标准,确保工作推进落实。

图:王佳斌、王馨雨、黄浦体育、
普陀体育、上海建工


点击上图小程序

领取上海体育消费券

小体推荐

一图读懂上海全民健身

2021上海体育宣讲团志愿服务队少年宣讲团入围名单发布

两天两破亚洲纪录!上海“小囡”唐钱婷登顶短池世锦赛!

24小时“无人健身房”、市民健身驿站……长宁区的这些运动场所不简单

福利 | 冬奥小课堂第五讲,160公里/小时的雪上滑行

万万没想到|上海体育博物馆里还有影视明星?

每天8点、12点、18点,记得来领上海体育消费券

小体声明

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出现未署名的原创图片或文字,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权利人联系授权及稿酬事宜。欢迎权利人与编辑部联系署名授权、稿酬等事项。联系邮箱:shtyxxy@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